母婴/童市场的困局
2021-07-03 14:29
本周二、周三(9月15日-9月16日),我在郑州出差,与中国领先的新型生活方式服务商——河南建业集团的几个部门进行了关于建业服务4.0的战略的讨论和交流。深入建业,就会对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坚持长期主义的理念产生敬佩。老胡围绕着生活+做整体的生态布局,形成了独有的建业+模式,涉及包括地产、物业、科技、君邻会、教育、农业、旅游、金融、文旅、酒店、体育、商业等在内的十二个子板块的布局。围绕着“让河南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战略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体系。在这两天时间里,我还拜访了河南的另外两家食品行业的上市公司创始人,这两家公司今年在A股的市值表现非常不错,都已超过了500的规模。看到中原一批企业根植河南,做深做透省域化市场的策略,我很受启发。关于这三家公司的战略和品牌布局以及一些具体的创新做法,我会抽空在后续每日更新的文章中与大家进行分享。今天重点谈谈9月15日我对母婴/童市场走访的感受。对母婴/童市场,并不算陌生,我一直有接触,我有一位认识10多年的好友,是得顺和全满的创始人,从事母婴行业近20年,他原来代理日本的大王纸尿裤,伴随大王中国市场的成长,后来做了自己的纸尿裤的品牌睦爱,主打舒爽通气,我们也参与了他们品牌的策划工作,同时,目前在互网联上的网红品牌babycare,我们也有参与。还有和国内的几家做母婴连锁店的品牌也比较熟悉,经常关注他们企业的发展动态。9月15日上午,我有一点空余时间,想起在6年前,郑州有一位曾听过我的品牌营销课的一位学员,这位学员是跆拳道和武术的习练者,他在国内外获得过众多的奖项,在15年前,他创立了一个叫“新武道”的少儿跆拳道教育品牌,15年下来,在河南地区也做了30多个直营教学点,可教学点的商业营收情况不是特别理想,每个教学点的盈利情况一般,他曾多次在微信上,向我提出他在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困惑,由于工作较忙的原因,也没有能一一向他解答。趁着这次到郑州,我上午又有一点空余时间。于是,9月15日一大早,给他发了条微信,告诉他我在郑州出差,如果他在郑州,我可以到他那儿去看看,听听他的发展近况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惑。他很快就回了我微信。告诉我他在郑州宝龙广场有一个教学点,希望我过去他的教学点做参观,并给他提供一些指导意见。郑州的宝龙广场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广场原来是作为商业综合体开发的,由于整体经营和招商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经历了多次业态调整,近些年改造成为了一个拥有30万平米体量的母婴/童服装、娱乐、少儿教育一体化的大型的专业市场。他刚好有店在宝龙广场,更令我兴趣倍增。上午10点钟,我到了这位跆拳道习练者的店里,听他讲述了他的经营情况,以及他的业务的布局。深感到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他作为获奖无论的跆拳道习练者,虽然从事了15年的跆拳道教育,但对整体商业化的布局和理解,依然还处于“半外行”的阶段。我给他大致讲了一下,他应该如何做商业化,如何围绕着跆拳道这个核心的产品,延伸其它的增值服务产品,把服务价值和IP价值做出来。他一边听我给他讲解,一边时不时的向我请教和提问。我看到他眼睛里面泛出光芒,好似找到了未来经营的新方向,可我觉得,这些想法要执行下去,对他的现状和团队来说,确实还有诸多困难与挑战。跟他交流完毕后,他很希望我跟他一块用餐,不过我想走访走访宝龙广场的商业,所以婉拒了他用餐的邀请。离开了教学点,开始在宝龙广场转悠,看到一些特色的婴童产品店,我就走进去和店员交流询问。在宝龙广场,能想到的和见到的几乎所有的母婴/童的经营业态都有,可人流之少,门庭之冷落,让我心生怀疑,宝龙广场作为近30平米的专业的婴童广场,是否能够持续的经营下去?目前中国的婴儿出生率在不断的下降,我最近看到一组关于上海出生率的对比数据(未经严格的核实),对近30年来元旦节婴儿出生率进行了对比,1990年元旦,上海共出生2786人,2000年元旦,下滑到1148人,2010年元旦,下滑到380人,2020年元旦,下滑到156人,下滑之快令人担忧。虽然生育不断的在下滑,市场上还是有一大批的企业涌入到母婴/童市场中,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从原来双位数的高速增长,下滑到6%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放缓,市场的投资机会相对的减少。投资机会的减少,就令众多的投资者选择投资像母婴/童这类能够显而易见有需求的市场。众多投资者涌入后,80%以上的母婴/童从业者,做的都是基础的母婴/童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通过对市场进行研究,发现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和痛点,做出差异化和有深度的解决方案。市场陷入高度的同质化,很容易出现恶性竞争,最后,从业者都没钱赚,甚至亏损,企业不盈利,消费者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服务和体验。线下高度同质化的各种品牌,朋友圈/微商里面充斥着的各种低质的母婴/童产品,让整个母婴童市场变得非常的混乱。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多年前,中国的奶粉出现了大头娃娃事件,后来又出现了三聚氰胺事件,使得众多的家长选择只买洋奶粉,不买国产奶粉,内地的父母到香港去采购奶粉,让香港发出了奶粉限购的声音。现在,除了奶粉之外的母婴/童市场里,又有非常多的投资者涌入,高度同质化使从业者利润下滑,利润一下滑,就特别令人担心,担心从业者们会不会在母婴童的各种产品中,有有无良的商家做出了超出法律底线的事情,添加各种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使得母婴/童市场产品和服务的火热又回到从前的消费者不信任状态。那将是整个母婴/童行业的悲剧。母婴/童市场的行业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像babycare这样的行业新进入者,通过短短5年的时间,发展到销售额超50亿,利润也非常理想,飞鹤上市后,市值一路飙升到2000多亿港元,也足见资本市场对母婴/童市场的追捧。只要在产品或服务,甚至设计上有所创新,消费者就愿意为这些创新买单。母婴/童市场要走出市场建设、破坏,然后再建设的这种不断恶性循环的困局,就需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现领导型的品牌,提升行业的集约化程度,在每一个环节,形成3-5家领导性的品牌,能够在研发、生产、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母婴/童市场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下,从消费者的需求和价值角度出发,行业是呼唤出现高质量的整合者的,整合者,也能够获得所需要的社会价值和商业利益,同时帮助行业走出困局。希望在未来的5年,在母婴/童市场里,能够出现一批有社会责任的行业整合者,在资本的推动下,以更高效的运营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整合行业,让母婴/童的消费者享受到优质、放心、可靠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