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有性价比?
基本营养有维生素、矿物质、纤维、乳酸菌、蛋白质、 卵磷脂、EPA、DHA、胶原蛋白、软骨素等。这些成分是人体的构成要素,是保持身体健康所“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以销售营养主的像安利、无限极,专门销售燕窝的燕之屋等企业,销售额动辄几十亿,几百亿,而且这些品牌拥有着非常丰厚的利润。但一些没有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很难卖得动。做营养品的企业,每年都会诞生一大批,同时也会消失一大批,这背后有什么经济学逻辑呢?
今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这些产品如此受消费者的欢迎?
就算没有受过现代教育的“文盲”都知道营养的重要性,营养不良,小孩个子长不高,营养不良的女性生了孩子会体弱多病。皮肤、气色、发育等等各方面都会因为营养不充分而受到影响。
在市场上,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但消费者又很希望买到优质的产品。一个小企业生产的营养品,用料的品质和大品牌比有没有可能更好呢?当然有可能,我曾经去考察过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他们的创始人跟我说:“刘老师,我的产品品质比某某品牌好多了,他用的某某核心原材料没有我用得多,走的时候,还会非常热情的送给我几箱产品,让我用,我回家后,确实也会使用这些产品,但是如果我要再次购买的时候,我就未必会买他们的产品了。”
同样的产品,一个用料很足,质量也很好,而且我还参观过他们的工厂,但为什么购买时,我还是“盲从”的选择大品牌呢?是不是大品牌的产品更优质呢?
这我们就得从经济学的最底层来谈这个问题。
什么才叫优质?
品质稳定才是优质(这也是大家更愿意选择知名品牌的原因,他们的质量未必就更好,但是大家认为其品质更稳定。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消费行为中,很容易等同于稳定的品质)
我们平时讲的优质产品,指的都是质量上乘的产品,比如商品的材质更好,功能更强大,使用更安全。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答案不完全是这样,而且经济学也在实质的消费行为中起作用。
在经济学里,优质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匀质。换言之,不是说厂商能把产品的品质做到多好,而是说产品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同一批产品当中,一件产品的品质,跟另外一件产品品质之间的差距不能大,而且差距越小越好。
例如,大型的国际快餐连锁店,它里面卖的食物我们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努力做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我们走进它的连锁店,吃到的东西的品质、烹饪的口味,还有享受到的服务,都是一样的。
好的餐厅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去是这个味道,明天去是这个味道,两年以后去、5年以后去,甚至10年以后去,还是同样的味道,无论何时,顾客都能享受到毫无意外、恰如期望的味道,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匀质。
像肯德基经历了苏丹红事件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大家还是依然信任他。
专业做燕窝的燕之屋也曾经被人攻击说里面没有含燕窝成份,基本都是糖水,但一系列事件后,消费者依然还是愿意不断的购买其产品自用和送人,消费者之所以还愿意购买的原因就是一方面,认定人是需要补充营养品的,另一方面,燕之屋有足够的知名度,只要真的不被工商局立案调查,消费者还是会认为他的品质比其它燕窝品质更稳定。
性价比相当才是优质
优质的第二层经济学含义是指,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当提高产品质量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我们说它达到了优质的标准。
我们这里讲的,不是质量绝对的高或低,而是讲,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通俗来说就是,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性价比越高越好。一分价钱一分货,对用户而言是值得的,这才是好的。
这一条也是经济学原理也是营养品运用得最好的,他们价格看似很高,甚至暴利,但是像无限极、燕之屋这样的聪明的厂家,就找到了非常合理的性价比。
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76年曾经在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学生站起来向弗里德曼发起了挑战:向其提了一个非常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位学生说,某个汽车公司生产的一款汽车,设计有点问题,如果汽车发生追尾,汽车的油箱就会爆炸,很容易造成车里的人伤亡。这时如果汽车公司在油箱旁加一块挡板,这块挡板只需要16元,就能大大降低伤亡的数字。汽车公司知道这个情况,但他们算过一笔账,如果每辆汽车都加16元的挡板,成本就会增加很多,超过他们对意外的赔偿,所以他们宁愿赔偿那些伤亡者,也不愿意加这块挡板。
这位同学举这个例子想说明,市场经济有它的问题,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而有些厂商为了追求利润,置人命不顾,这是不道德的。
弗里德曼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驾驶坦克可以避免你说的事故,但显然你并不主张汽车公司停止生产汽车,而只向市场提供坦克。为什么?因为坦克太贵了。只要你承认这个事实,那么你就和汽车公司一样,是在“成本”和“生命”之间权衡和取舍。你们都在进行计算,而只是计算的结果未必相同而已,可见你也并不认可“生命无价”的说法。
这个回答相当准确。
其实这个和营养品(比如说燕窝)里燕窝的含量较低的逻辑是一样的,如果全部都是燕窝,不加入冰糖等添加的成份,恐怕就不存在燕窝这个市场了。或者这个市场会非常非常小。
实际上,汽车制造商要不要给汽车加一块挡板,表面上看是制造商自己的决定,但其实最终是消费者的决定。燕窝是不是100%的纯含量,其实也不是产家在做决定,而是消费者在做决定。我们需要明白,要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加一块挡板是可以的,换一种材质、刹车设计、安全气囊也是可以的。但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汽车的总价就上升了。这些加起来,都会成为汽车的成本,由消费者承担。
消费者接不接受呢?
消费者愿意把他们最后一元钱放到安全性能上呢,还是汽车的功能上?还是放到汽车外形的美观上?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选择,结果在汽车市场上,我们就见到各种各样的以耗能低、省油著称的车出现。如果我们说生命是无价的,安全性是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都应该追求的目标,那我们就再也不会在马路上见到我们今天见到的那些汽车了,马跑上跑的只有坦克。
所以,国家对各种产品,一般都会确定一个国家标准,只要你不低于国家标准,你就是合格的,就能在市场上上市销售,这也就给了企业在标准之下创新的主动权。尤其是各种消费品,创意层出不穷。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很多。
记得在前几年,一辆校车发生意外,造成了严重伤亡,社会各界人士出来说,应该制定校车的安全标准,后来放弃了,如果不计成本凭空制定校车的安全标准,最后校车的标准快要接近坦克的标准了。
一个国家很大,贫富有差距,并非每个学校和家长都能负担得起这样标准的校车,家长们就只能使用安全性能更低的交通工具,比如骑自己的自行车,甚至用黑车等等,结果,为了“高标准”,反而把孩子的安全保障降低了。
营养品在市场上的存在逻辑,就是以较高的知名度,以让消费者认为知名度能带来品质的稳定,然后再以“性价比”优质,获得消费者,企业规模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大。
这就是营养品背后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