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元法则”看青花郎的未来
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是中国的特产,和中餐、瓷器、茶叶、丝绸、中药一样,属于特劳特定位理论认为的中国传统上拥有地理心智资源优势的产品,相当于瑞士的钟表、法国的红酒、意大利的服装。遗憾的是,瑞士钟表、法国红酒、意大利服装都有世界知名的强大品牌,而中国这些特产虽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却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而且,这些理论上拥有传统优势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低,行业碎片化,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也无从选择,很多历史上有名的老字号随风飘零,令人深感痛心。如果能以现代的战略定位知识,重振这些老字号,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郎酒就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金字招牌,郎酒的历史就是酱香白酒的历史。公元前135年,如今以红酒闻名的高卢彼时还是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凯撒大帝尚未出生,中国正处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即已把二郎滩一带生产的“枸酱酒”定为贡酒。1984年的全国评酒会上,郎酒与茅台携手入选“中国名酒”,是其中“唯二”的两个酱香白酒品牌。在计划经济时代,郎酒凭票供应,那时郎酒的销售额和市场价格与茅台相差无几。然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和茅台相比,郎酒后来落后了。
“二元法则”才是常态
在商业史上,像茅台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不是常态。常态是两大品牌并存,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波音-空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家独大、三强争霸、“七个小矮人”之类的局面往往都是不稳定的,通常都会慢慢演变成两强争雄,然后行业格局才会大体稳定下来。两大品牌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相爱相杀,互相搀扶着度过百年恩怨,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两大之一酱香”定位加剧了稀缺
郎酒董事长汪俊林说,“定位就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是企业运行的律令”,“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的定位带给郎酒的“律令”就是要不断提高青花郎的品质,能够和茅台相互辉映。为此,郎酒成立了品质研究院,把第一车间设在农田,从原料抓起,投资几百亿建设郎酒庄园提升品质,使生、长、养、藏成为青花郎的独特工艺,公司上下追求极致的品质文化,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确保“两大之一”定位的名副其实上。这些改善品质的举措,都令青花郎的生产周期变得更长,加剧了稀缺性。
青花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青花郎曾经是郎酒的一个高端定制品牌,最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认识了青花郎,选择了青花郎。消费者为什么会认同并接受青花郎呢?也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中国人消费白酒背后的动机。同样是喝酒,中国人和欧美人喝酒的习惯、想法是非常不同的。
欧洲奉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酒神精神的象征,古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更是上升到理论高度,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进一步升华。而中国则不同。大思想家李泽厚先生说,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自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民间终岁劳苦,不敢少休。及其岁晚务闲之时,乃敢相与燕饮为乐。虽不可以不为乐,然不已过于乐乎?其忧深思远固如此。”(朱熹《诗经集传》)。中国人讲究节制有度,恰到好处,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提倡“好乐无荒,乐而有节,所以安也。”具体到喝酒这个事儿,“燕饮为乐”的同时,还要“职思其忧”(《诗经·唐风·蟋蟀》)。喝酒不完全是个人享受,同时还得干点正事。我们不像外国人一样,纯粹享受美酒的滋味,甚至纵饮狂欢——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相反,中国的酒类消费者自古以来就赋予喝酒更多的意义,创造出独特的中国酒文化。
在中国的消费场景中,重要场合,比如长辈寿宴、老友相聚、贵宾来访、招待重要生意伙伴等等,在这些场合,酒不仅仅是一种酒精饮料,也是一种交往载体。在重要宴请中,青花郎为消费者提供了茅台之外的多一种选择,虽然都是酱香好酒,但是青花郎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茅台与青花郎都是一种新的生产资料,它可以为用户搭建生意的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